中醫(yī)認識衰老
如今,老齡化現象日趨嚴峻,目前全球總人口60多億,預測到2025年全球人口將達到80億,我國已成為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國家。人們將面對兩大健康難題———衰老和疾病??顾ダ系难芯咳蝿杖找婢o迫。中醫(yī)衰老學說主要從先天稟賦與后天調養(yǎng)、虛與實方面著手。歸結起來主要有體質學說、虛損致衰學說、邪實致衰學說、情志致衰學說四個方面。
壹體質學說
早在《黃帝內經》中就有“火形之人,比于上徵,似于炎帝。其為人赤色,廣?,銳面,小頭,好肩背髀腹,小手足,行安地,疾心,行搖,肩背肉滿。有氣輕財,少信,多慮,見事明好顏,急心,不壽暴死”,這是體質遺傳的最早記載?!鹅`樞·天年》曰:“黃帝曰:人之壽夭各不同,或夭或壽,或卒死,或病久,愿聞其道。岐伯曰:五臟堅固,血脈和調,肌肉解利,皮膚致密,營衛(wèi)之行不失其常,呼吸微徐,氣以度行,六腑化谷,津液布揚,各如其常,故能長久……其不能終壽而死者……其五臟皆不堅?!敝赋隽讼忍旆A賦不足,五臟不堅是短壽原因。張景岳說:“以人之稟賦言,則先天強厚者多壽,后天薄弱者多夭。”亦是強調人類的衰老和先天稟賦有密切關系?!端貑枴ど瞎盘煺嬲摗分杏校骸芭悠邭q,腎氣盛,齒發(fā)長?!迤?,陽明脈衰,面始焦,發(fā)始墮;六七,三陽脈衰于上,面皆焦,發(fā)始白;七七,任脈虛,太沖脈衰少,天癸竭,地道不通,故形壞而無子也”;又“丈夫八歲,腎氣實,發(fā)長齒更。……五八,腎氣衰,發(fā)墮齒槁;六八,陽氣衰竭于上,面焦,發(fā)鬢頒白;七八,肝氣衰,筋不能動;天癸竭,精少,腎臟衰,形體皆極”可見男女稟賦不同,衰老的速度亦不同,且衰老并非老年才開始,而是生物體在其生命過程中生長發(fā)育到達成熟期以后,生物體在其形態(tài)結構和生理功能等方面就開始出現一系列慢性、進行性、退化性的變化。
貳虛損至衰學說
《至真要大論篇第七十四》載:“氣血正平,長有天命?!碧崾救梭w的氣血正常、平衡,那么人才會長壽?!妒備洝份d:“一氣盈虛,與時消息,萬物壯老,由氣盛衰,人之有是形體也,因氣而榮,因氣而病”?!夺t(yī)林改錯》載:“元氣既虛,必不能達于血管,血管無氣,必停留為瘀”。由此可見,臟腑失養(yǎng)、氣虛血瘀等氣血失調的情況是衰老的重要病機。
《素問·陰陽應象大論》曰:“陰陽者,天地之道也,萬物之綱紀,變化之父母,生殺之本始,神明之府也,治病必求于本?!睆埦霸涝凇额惤洝り庩栴悺分姓f:“人之疾病……必有所本,或本于陰,或本于陽,病變雖多,其本則一?!标庩柺侵嗅t(yī)八綱辨證的總綱,故而不論衰老抑或疾病,都可以用陰陽來闡述。陰虛致衰的理論源于《素問·陰陽應象大論》“年四十而陰氣自半也,起居衰矣。年五十,體重,耳目不聰明矣。年六十,陰痿,氣大衰,九竅不利,下虛上實,涕泣俱出矣?!标柼撝滤サ睦碚撛从凇端貑枴ど鷼馔ㄌ煺摗吩唬骸瓣枤庹?,若天與日,失其所,則折壽而不彰。”提示陽虛則生命機能低下,機體趨于衰老?!毒霸廊珪髦忆洝氛撌觥瓣枏妱t壽,陽衰則夭”,認為陽常不足是多數人不能盡其天年而終的主要原因。
叁邪實至衰學說
《素問·靈蘭秘典論》曰:“主不明則十二官危,使道閉塞而不通……以此養(yǎng)生則殃”。《素問·生氣通天論》亦曰:“氣血以流……長有天命?!薄夺t(yī)林改錯》曰:“百病不愈,安得長生……元氣既虛,必不能達于血管。血管無氣,必停留而瘀?!睔庋溆屯〞秤质侨梭w健康長壽的必要條件。朱丹溪《格致余論·養(yǎng)老論》曰:“夫老人內虛脾弱陰虧性急……陽虛難降則氣郁而成痰?!敝赋鲫幪潈葻?,陽虛氣郁皆會生痰。
肆情致至衰學說
中醫(yī)學有“七情”之說,是指“喜、怒、憂、思、悲、恐、驚”七種情志,七情“過”與“不及”皆可致病,“怒則氣上,喜則氣緩,悲則氣消,恐則氣下,驚則氣亂,思則氣結”?!端貑枴ど瞎盘煺嬲摗吩唬骸疤竦摕o,真氣從之,精神內守,病安從來?!薄端貑枴り庩枒蟠笳摗氛f:“人有五臟化五氣,以生喜怒悲憂恐?!闭f明五臟為情志活動提供物質來源,并受五臟的調節(jié)?!鹅`樞·口問》曰:“大驚卒恐,則血氣分離,陰陽破敗,經絡厥絕,脈道不通?!鼻橹局滤サ臋C制主要是要通過使臟腑虧虛、氣血衰竭、氣機逆亂、陰陽失調和痰凝血瘀幾方面。
作者簡介
張艷霞,腦病三病區(qū)科主任,主任中醫(yī)師,全國第五批名老中醫(yī)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人;周口市醫(yī)學會第一屆老年醫(yī)學分會副主任委員;河南省卒中學會卒中與重癥分會第二屆委員;河南省卒中學會中西醫(yī)結合分會第二屆委員;河南省卒中學會卒中與重癥分會第二屆委員;河南省康復醫(yī)學會神經感染與免疫分會第一屆??品謺瘴瘑T;河南省睡眠研究會神經睡眠專業(yè)委員會常務委員;周口市醫(yī)學會腦卒中分會第二屆委員會副主任委員;周口市中西醫(yī)結合學會絡病專業(yè)委員會第一屆理事會常務委員;周口市醫(yī)學會神經內科專業(yè)委員會委員;周口市腦卒中質量控制中心專家委員會委員。曾到上海長海醫(yī)院進修,發(fā)表國家論文10余篇。擅長:中西醫(yī)結合治療腦血管病、頭痛、眩暈、顱內感染、中樞神經系統(tǒng)變性、中樞神經系脫髓鞘疾病、周圍神經病等疾病。
圖片來源于網絡
編輯:楊晨曦
責編:黎倩平
審核:孫俊